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問答實錄(2018年1月4日) 2018-01-05 來源:市政府新聞辦
1、解放日報:時市長,上海2035城市總規提出哪些最重要的發展目標?第二個問題,制定這份總體規劃的背景和主要考慮有哪些?
時光輝(上海市副市長):剛才已經向大家進行了介紹。在上海2035總規里,非常重要和核心的內容,上海城市性質的定位和對于上海未來發展目標和愿景的確定。這次國務院對上海的城市性質又進一步明確,對到2035的目標愿景進行了明確,對2020和2050兩個時間點分別有了表述,這個城市性質和目標愿景,一個和我們上一輪總規2001年國務院批復1999-2020的總規是一脈相承。
另外,全面落實了中央對上海提出的新的要求,也反映了市民對上海這座城市新的期盼。在上海2035的總規里,關于上海城市的性質是這樣界定的,我國的直轄市之一,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再加上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將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直轄市之一和歷史文化名城這是不言而喻,在2001年批復的1999-2020規劃里,已經明確了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這次是一脈相承的。和上一輪總規比,這次多出了一個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上海提出的新的要求。關于文化大都市,總書記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我們第九次黨代會當中提出的,上海建設文化大都市。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這是國務院在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的。我們的城市性質,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在國家和區域里,你的定位,你的特殊職能和作用。這一次在城市性質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這個表述已經明確。
關于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也是規劃編制過程中全體市民的期盼,這個也是反映出上海代表國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的歷史責任。
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此相對應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加了一個定語,這個定語就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個城市定位和城市的目標愿景是我們這次總規里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既體現了中央對上海的要求和期望,也寄托著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這個目標是非常偉大的,我們還是要共同努力實現好。謝謝!
2、中央電視臺:總規中提出,上海未來致力于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到底應該怎么定義“卓越的全球城市”?這個卓越的全球城市有哪些具體的內涵?謝謝!
徐毅松(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謝謝你的問題,這次總體規劃里提出了我們的目標、愿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一般被我們看作是國際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高級發展階段,在全球經濟體系的中樞或者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的一個組織的節點。全球城市一般具備這樣一些特征:一個是具有輻射世界、服務全球的世界經濟引擎的城市功能。第二,具備高品質的城市宜居環境。第三,具有全方位的國際話語權,包括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低碳生態的國際示范性。第四,全球城市普遍呈現出城市區域的都市區特征的空間形態。全球城市往往是跨國公司和國際機構集中的所在地,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區域級的交通信息樞紐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具有獨特人文精神的城市。對于全球城市的評價體系,現在沒有統一的標準,很多的大學、企業科研機構有不同的評價,學界普遍認為上海已經是全球城市。
隨著未來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持續發展,上海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無疑將具有更大的全球經濟影響力,因此在全球城市上加上卓越的定語,不僅是呼應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而且也體現了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追求和決心。在確定規劃中的發展指標上,體現了卓越的標準。上海2035對標的是紐約、倫敦、東京等等的城市。從創新、人文、生態等維度確定面向2035的具體指標。到2035年,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展望到2050,各項發展指標要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3、第一財經日報:這次2035規劃里提到上海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之前有長三角城市規劃的提法,另外最近有一個新說法,上海要構建大都市群,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大灣區。在2035規劃里構建的大都市圈和現在說到的大灣區,以及之前長三角都市群的規劃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上海怎樣在都市圈里起到相應的作用?
王思政(市發展改革委巡視員):現在概念比較多,但是大灣區我們沒有提過,按照這次國務院批的總規,還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概念。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多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和城市群的競爭。我們理解,都市圈是在地理上跟上海相鄰,更接近的一些城市,長三角城市群范圍更大一點,如果再講的大一點,泛長三角,這都是地理的概念。在去年國務院批準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上海要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上海與長三角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比如自然地理、人文融合、產業合作,市場共建,基礎設施的連通,是一個天然的有機整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上海形成了核心城市的地位,這也是歷史的積淀。最近市委市政府專門就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開展了專題調研,進行了專門研究。我們將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進一步聚焦在這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的合作,共生共榮。
一是強化創新驅動,共建內外聚合的創新網絡。充分發揮長三角地區創新資源優勢,強化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功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持續開展科技聯合攻關。
二是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攜手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被大家認為是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然而我們認為它的競爭力、影響力還不夠,要進一步提升。更好的促進長三角進行合理的分工,錯位競爭,進行協同發展,共同互補,制定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促進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包括現在的社保、醫保、看病聯網等等,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三是加強生態聯合治理,協同建設綠色美麗的長三角。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活環境需要為目標,不斷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健全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機制,著力加強環境監管聯動。
四是共建基礎設施,提升互聯互通和能源保障水平。以交通、能源為重點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加快構建綜合交通網絡,積極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五是突出先行先試,推動長三角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這些年上海在改革開放上從原來的后位走到前沿,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上海要當好先行者排頭兵,現在長三角區域里的省市有很多好的改革探索,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加強互動,形成新的開放格局。發展更高層面的開放經濟。
最后注重統籌務實,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合作新機制,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合作機制戰略決策功能和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三級運作區域合作機制,構建區域合作新平臺。
4、文匯報:新一輪總規里,在城市交通規劃上有沒有一些新的考慮?
徐毅松:目前,上海比較單一的地鐵模式,和以中心城為中心的公共交通網絡結構,對郊區城鎮空間的引導性不足。上海未來還將繼續堅持公交優先的發展戰略,主要考慮是建立樞紐型功能引領,網絡化支撐,多方式緊密銜接的交通網絡。
一是重構市域公共交通網絡,發揮軌道交通的主體地位和支撐作用,在規劃里構建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提供因地制宜的公共交通服務,全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重達到40%,力爭實現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分鐘。還有一個目標,基本實現十萬人以上的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全覆蓋。
二是提高主城區的公共交通服務的便利性,提高軌道交通網絡覆蓋水平,優化城市交通客運結構,在這次規劃里適度加密中心城東部、北部地區軌道交通網絡。增強沿黃浦江等客運走廊軌道交通網絡服務支撐。
三是確定局域線在主城區和部分城鎮圈公共交通的骨干地位。主要包括現代有軌電車,在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城鎮圈。
四是做好常規公交和軌道交通的銜接和完善,主城區主要完善公交專用道系統,完善整合常規公交線網,提高公共交通管理運營水平。城鎮圈內優化提升常規公交的線網,加強對內部客流走廊的覆蓋。
五是進一步提高慢行網絡的連續性和持續性,完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慢行網絡,鼓勵步行、騎行等綠色交通出行。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和公共活動中心,設立步行通道、非機動車的停車泊位,完善自行車加換乘和自行車租賃系統,形成立體的慢行換乘。
5、上海電視臺:上海在這次規劃中提到要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底線發展的概念。未來上海產業發展需要大量土地支持,確保守住土地紅線與支持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怎么解決?
岑福康(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副局長):上海在面臨著資源環境緊約束的背景下,在上海2035總規中,明確了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的發展目標。到2035年本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以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3226平方公里為基線,消減到3200平方公里,做到規劃建設用地只減不增。同時,明確3200平方公里為上海建設用地的天花板。針對這個規劃目標,2035總規提出了以規劃轉型引領城市發展轉型,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將通過四個方面的舉措來落實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的目標。
第一,優化國土開發格局,更加注重城市的立體開發和地下空間分層利用,促進土地集約利用。按照市域空間結構形成四條底線為基本框架的土地分區管制體系。三大空間,即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四條底線,即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文化保護控制線。以三大空間統籌各類規劃的空間要求。
第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第一個方面,突出生態用地規模,同時增加建設用地中的綠化廣場用地。大家可以在建設用地的表當中看到,從221平方公里增加到480平方公里,確保生態用地占市域陸域面積比例在60%以上,以符合生態之城的要求。第二個方面,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占全市建設用地比例不低于15%。
第三,切實保障先進制造業用地的需求,提高工業用地的績效水平。到2035年上海將保留10%-15%的工業用地,并按照產業基地、產業社區、零星工業用地的體系在各個層次規劃中進行布局引導和深化。其中產業基地是承載國家戰略功能,具有一定規模或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產業基地內用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150平方公里,規劃上嚴格限制工業用地的退出,要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通過鎖定底線規模,保障國家戰略性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空間。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績效,盤活存量的工業用地。
第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勵用地的功能復合。探索商業、辦公、居住、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復合開發,引導大學校區產業園區與周邊居住社區的融合發展,加強農用地的復合利用引導。強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綜合利用市場、財稅、技術等手段實現對工業用地全過程全要素的動態監管,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第五,有序調節土地供應,積極推進低效建設用地的減量。按照建設用地“以拆定增”的要求供應新增建設用地,優先保障公益類項目、民生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適度向新城、重點新市鎮及重點地區重點產業項目傾斜。
6、澎湃新聞:上海下一步如何確保新一輪總規提出的目標藍圖得到有效實施?
徐毅松:首先,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這次總體規劃獲得國務院的批復,是上海發展的一個法定藍圖,國務院批復里明確要求城市總體規劃是上海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我們將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
第二,這次在規劃里提出構建完善的規劃的實施體系。這次規劃目標很高,任務很重,實施落實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協同推進。實施體系包括了五個方面。
第一方面,優化空間體系。主要優化形成兩規融合、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在空間上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環境保護、國土利用、基礎設施等各類涉及到空間安排的規劃。通過分層次制定總體規劃、單元規劃、詳細規劃,來層層落實全市總規的目標和指標。時間維度上重新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制定近期行動規劃和每年的年度實施計劃。
第二方面,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區兩級人大政協和規劃委員會的作用,抓緊修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相關法規,及時修訂各類技術規范。這次總規里提出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這些都要在各個環節里體現。
第三個方面,創新空間的管理體系。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文化保護控制線等四條紅線納入到各級法律法規當中。
第四個方面,完善社會參與體系。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的規劃實施機制,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構建最廣泛的公眾參與格局。
第五方面,構建規劃維護體系。依托這次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建立的城市發展戰略數據平臺,建立一個對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機制。
第三,建立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在上海2035規劃里提出,要貫徹落實“五個一”城市總體規劃的管理制度,具體是“一張圖、一張表、一報告、一公開、一督察”,針對一張圖、一張表為核心的總體規劃的實施情況,定期評估形成報告,納入到政府工作考核內容,每年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報上級審批機關備案,定期向社會公布,并接受上級審批機關的實施監督。
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來確保我們的總體規劃能夠得以很好地實施和貫徹。謝謝!
7、上海金融報:去年下半年上海不斷推租賃地塊,有一個預測,大家可以造3萬多套租賃房,“十三五”計劃最終可能推70萬套。接下來推租賃用地或推租購并舉的時候,會有什么新的創新還是跟下半年差不多?在大的租購并舉的框架下,一些具體細則是否開始研究,預計何時出臺?
上海要打造五個中心,12月份杭州提出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上海的中心和杭州的中心這兩個中心之間形成什么樣的關系,可能會有競爭關系或者互補,上海會有哪些優勢和特色?
岑福康:住房,包括近階段的租賃性住房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在這輪規劃層面中,規劃主要是聚焦政府職能,進一步健全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供應體系,并提出引導策略。住房在總量上考慮到未來家庭小型化的趨勢和市民居住條件改善的需要。這次人口總量是保持穩定,但住宅總量仍較現狀有一定的增加,所以上海將保持穩定的居住用地供應。
在結構上,將增加中小套型住宅供給,提供人才公寓、國際化社區、適老型住宅不同住房類型。在供應體系上,將進一步完善四位一體,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征收安置房和租售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解決創新創業群體和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問題。同時通過多渠道增加租賃性住房的比重,加大新建住宅中的租賃性住房的配建比重,在商品房中配建一部分,新增完全租賃性質的租賃住房。鼓勵科研院所、醫院、產業園區、大型國有企業等單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設公共租賃房,用于本單位的人才安置,鼓勵社會各類機構代理經租閑置住房,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形成穩定的房源用于出租。
去年從7月份開始,上海率先在全國推出兩塊,到12月30日已經有29幅80公頃用地182萬平方米的建筑量,預計可建設3萬套左右,同時在商品房中配建60萬平方米,預計在1萬套左右。半年時間里,我們從新增的角度,已推出近4萬套,完成了工地工作,已進入到建設階段。去年下半年市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租賃住房的若干意見,從規劃和土地兩個方面出臺了具體的政策,予以切實落實。2018年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新增租賃住房的用地供應,同時通過城市更新的手段,進一步加大租賃住房的供應。
王思政: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國家戰略。最近杭州提出打造金融科技中心,我們覺得這是件好事情,將來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錯位的競爭。競爭也是正常的,現在有一個詞很流行,競合,不要形成惡性競爭就可以。回顧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歷程,包括上海的今天,我們各個區之間都有競爭,但更多的是合作,在競爭合作當中發展,這是好事情。我們希望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我們下一步會更多的加強江浙滬皖互相學習。除了四個中心,這次又增加了科創中心,我們整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確實到了轉型的階段,如果說過去的發展更多是依靠要素驅動,到了今天這個階段,中國要建設世界強國,一定需要有四梁八柱的支撐,上海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在這塊要有很好的呼應和轉型發展,要從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2014年5月份總書記到上海考察的時候根據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根據上海的發展,要求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軍。在2015年5月份經過市委市政府一年的調研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經過近幾年的實施,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希望上海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取得新的突破,為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進一步助力。謝謝!
徐威(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時間關系,今天的問答環節到此結束。規劃內容非常豐富,規劃全文在中國上海門戶網站以及規土局的網站上全文刊登,大家如果還有采訪需求,可以和規土局或市政府新聞辦聯系。